果醒法師洛杉磯弘講 - 平常心是道

曉亞洛杉磯報導

article 12162017

總本山禪修中心副都監暨禪堂堂主果醒法師2017年12月23日至2018年 1月 1日於洛杉磯帶領義工默照禪十,趁此機緣於前一個周末12月 16日,特地以「平常心是道」的講題,在道場大殿為本地信眾弘講開示,吸引了90名信眾前來聽講。法師指出所謂「平常心」即是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之心;「道」本身即是佛心、如來智慧心的呈現。佛法名相要能與當下身心經驗做連結,於生活中實踐,才能真正受用。

例如《六祖壇經》中的「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法師將其與當下身心經驗關係連結後的體會即是:「好的不喜歡,壞的不討厭」。短短幾個字雖然看似簡單,卻有非常高的境界。當我們的感官接觸到外境,會生起歡喜或討厭的感受,但其實根本沒有一個主體在看、聽、受,凡夫將身體當作活在世間的指標,追逐已消失的前念,殊不知被感知的對象永遠在生生滅滅,能夠感知的那顆心是不動的,沒有來去,也沒有生滅。

果醒法師以霓虹鐘作為道具向大家解釋,一念消失,一念生起,念頭是不斷生滅,色相在A點起來、消失,在B點起來、消失,這其中有數十個生滅,但如同霓虹鐘的光點閃爍速度非常快,於是形成不間斷相續的圓圈,以為有一個實體在時空中穿梭。很難察覺前念已經消失,眾生只看到滅相,緣已消失的前念,於是產生能所與種種貪瞋癡妄心,當我們感知到一個意念時事實上它已經消滅了。 例如投影在螢幕的影像,影像時刻變幻,螢幕卻是不會變動的。不斷變動的影像是外境,螢幕則是我們的心。如果把感知的對象切割為你、我,回應已消失的前念,便會產生順心合意或討厭排斥的感受,其實被你所感知的東西全部通通都是你的東西。對於一個開悟者而言,全部都是我,沒有外境,沒有分別心,心如太陽般照耀所有萬物,或是如鏡子般反照出一切事物,不會有所取捨。當有所分別取捨時,便會產生對立,及種種煩惱。

「心法雙忘,性即真」,回到不生滅的狀態,不與消失的前念作互動,便能感知無窮盡的虛空,所謂「至大無外」、「至小無內」,心的廣大遍滿虛空,不會消失。大部份人在此無窮盡中抓取微小的事物,迷失於種種現象中,而只要有現象,皆是生滅。

當我們說:「你很漂亮!」「你很棒!」這些話語中即包含幾個錯誤,句子中的「你」是甚麼?身體是你嗎?將身體當成「你」是一個錯誤,不論是「我很有錢」、「我受不了」、「我很快樂」那個「我」皆是被感知的對象,是心的部分功能,而非本質。心裡面浮起這幾個字的聲音相,當這些聲音相消失後,我們是碰觸不到的,卻依然用心念去回應這些已經消失的話語。

眾生往往為六塵所迷惑,看不清楚真心,就好比只看見旋火輪所形成的光圈,卻不明白每個剎那皆有生滅,此滅故彼生,此生故彼滅。於是不斷執著於已消失的前念,後念緣前念、念頭纏繞相續,這便是貪嗔癡煩惱的起源。當我們停止緣前念,虛空即刻粉碎。

法師為了讓大家更明白這個道理,放映了一部名為《棋逢敵手》(Geri's Game)的動畫短片。片中,一位老人和假想的對手下棋,一人分飾兩角,既是自己,又是與之對弈之人。我們平常生活當中就像是這位老人,與自己的心念不斷對弈互動,以為是外境,其實通通都是自己已消逝的念頭。影片中老人假扮對手,津津有味下棋,看起來似乎很可笑,但這就是一般人生活的縮影,每天都在與記憶、消失的前念互動。法師闡釋所謂的「影響」,就是受看見的影像(影)、聽見的聲音(響)所左右,自己連結記憶中的影跟響,謂之「受影響」,這是認物為己、認動為身、認動為境。凡夫的心習慣去攀緣,誤以為外境真實無比,如果旋火輪光圈暫留作用停止,即為三輪體空,沒有對立,也沒有現象狀態。觀照的力量越弱,妄念越多;觀照的力量卻越強,妄念越少。

自性就像是無位真人(性),所有的現象是無位真人所穿的衣服(相),如同布袋戲偶和裡面看不見的那隻手。自性也可以譬喻成一面鏡子,鏡子無所選擇映照出一切影像,當影像消失後,鏡子仍是本來無一物,不會有任何改變。

我們活在「相信」的世界,自己卻不知曉,其實相不相信與體驗無關,無論你相不相信,都碰觸不到對方的經驗。所以這是一個經驗的世界,每個當下我們都體驗到六根所經驗到的世界,當你聽到一個聲音、看見一個影像,這就是你的體驗,即使不相信也是你的感受與想法。當聽到機器人說:「我看見女鬼」,所聽到的聲音、色相,並非法師,「我是不用充電的機器人。」法師開玩笑比喻。看到、聽到的現象都是唯心所造,「沒有人在裡面」。凡夫有一念、二念…,心永遠是一念。我們往往為六塵所迷惑,看不清楚真心,就好比於黑暗中見到法師手中揮舞的香連成一束光圈,只見著光圈卻看不到它的本質─一個光點。當下是心,過去後即是物、境,凡夫只見到念頭的滅,卻永遠看不見念頭的生起,當我們感知到一個意念時事實上它已經消滅了。後念緣前念、念頭不斷相續,是痛苦的一個來源。

最後開放問答,有人問道:「當我們死後,心在哪裡?」果醒法師說:「心性廣闊,沒來沒去,它沒去哪裡。」「螢幕在哪裡?」法師丟出一個問題讓大家思索。

另外有人提問,我們透過身體與外界互動,認為有個我,經驗上覺得有個人在跟我互動,把對方當成對象,如何心不住相,不被擺佈?法師說聖嚴師父曾教導他與人溝通三項原則:沒有請你提意見,不要想提意見;請你提意見,不要不提意見;提了意見,不要期待被採納。在謹守原則十多年之後,他才悟出:師父要我不堅持己見,隨順一切人事、環境、因緣,藉此消除人我對立、消融自我。當我們配合他人,隨順因緣,其實是隨順被自己感知的對象,隨順自己的前念,根本沒有一個外面的人或外境要我隨順。

如同《棋逢敵手》動畫片中的老人,隨著「敵手」的棋步傷神、歡欣、煩惱、雀躍……,與之起舞;其實根本沒有所謂的「敵手」,「敵手」便是自己。萬法唯心所造,一切的境界皆是心的部分功能顯現。當我們執著其上,甘願任隨其擺佈,最終輸掉的,便是人生的這盤棋。唯有理解這部分的操作與道理,才能解脫出來,不再認物為己,認境為真,真正體驗到心的無限廣大,這便是「平常心」,便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