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醒法師 - 無相頌 

林果開       1/7, 1/8, 1/11, 1/12

 

     去年4月份果醒法師曾來LA給我們開示過「如何照見五蘊皆空」, 今年初的1月7、8、11及12日又來為我們講解《六祖壇經》中的『無相頌』及心的“性”與“相”, 以幫助大家進一步的了解性空的道理. 由於很少聽到有人講六祖壇經, 法師綜合所讀金剛經、楞嚴經、六祖壇經的心得及禪修的經驗, 與大家分享他讀『無相頌』的心得, 來不及講解的後段下回後續. 

「如來藏」系統的中國禪宗, 有個觀念“我們的心(心性)與佛的心(佛性)是一樣的.”無論我們業障與煩惱是多麼的深重, 心從未變質, 每個當下都與佛心一樣. 有如黃金做的佛像或大便, 本質都是黃金, 不會因外形而變質.“迷聞經累劫, 悟則剎那間.”就因為我們的心(性)從未變質, 雖然聽經好幾劫都迷惑, 仍能於一剎那間開悟. 有如在一間暗了千年的室中點燈, 不需費時, 就能在一瞬間照亮了室內. 

˙“性”指心性本身(心的本來面目), 也就是佛性(佛心)、空性、實相、般若智慧、真如、真心、法身、涅槃. 心性的特質為無相、無念、無住, 心無所住即心性有不執著(不抓取黏着)相的功能, 而處在沒有形相的狀態(無住), 是平等的、如如不動的、不生不滅的、不會變質的. 即使當妄念使心不安, 心性仍是不動的. 心無所住的特質就是由於不執著而可以馬上改變心態. 

有云“心如工畫師, 能畫諸五蘊”, 我們的性有如心筆, 相則如心筆畫出來的心畫. 無相的心性, 能產生種種的相, 包括種種腦海中的影像(如思想、記憶、辨識、認知、判斷、感受). 性離不開相, 離開了相是沒有心的. 心不是心性本身, 是心性所產生的功能(如聽、看、抄筆記、抓癢). 

對明心見性的開悟者而言, 性與相是一體的的兩面, 性不礙相, 相不礙性. 對凡夫而言, 性與相是分開的, 因為凡夫著相, 雖有性, 只看到相, 而看不到性. 去執取五蘊的相為我, 將色聲香味觸法、喜怒哀樂當成是我的感受, 即使死後仍把身體當成我. 

   

懂得性與相的道理後, 能看穿世上任何東西都在此原則下. 體會到性與相的關係,會明白何為著相, 何為不著相. 只要心性產生「能」、「所」就是著相, 有主、客的分別對立, 認為有能看、能聽的心, 及所看、所聽的外境. 看不到性, 就有煩惱. 例如罵人後, 擔心佛性會不會就不見了? 其實是不會的, 你的性也不會因此有所增減, 不會因相(罵人), 在罵完後就看不到性, 也不會失去性. 

禪宗的禪修目標 : 選擇不去區分我與外境的你、他及這回事, 即三輪體空.
禪宗注重的是「口念心行」: 以行為主, 與解相應的行. 聖嚴師父主張不能離開行而談解, 不是只解不行, 或不能行的解. 要行得通, 可以實踐的知見, 如地圖告訴你在哪個位置, 該如何去你的目標. 《六祖壇經》教的就是可實踐的正知見.
禪宗的精神 :訓練自己隨時去看心在哪裡. 

『說通及心通, 如日處虛空』
˙宗—見到心性本身. 心通的「通」—通宗, 通心性. 心通—能看懂所有經典. 說通的「通」—通教理, 說通—自己實證見性後而教理通達, 講佛法能使人聽了有法喜又受用. 

我們的心性本如太陽般平等、無選擇的觀照世事萬物, 而與佛陀一樣的無所不知, 能知過去世及未來世; 我們心性的功能也如虛空般廣大, 死後有五神通, 活時本來也有, 卻因為活時心用來分別、計較而失去神通. 我們每天心的運作模式, 是將自己的念頭當成真有其事, 在念頭中打轉, 心只用到了局部的功能. 

平等相中會顯現差別相, 平等相卻不妨礙差別相. 當心不作分別時, 差別的相仍在. 只要有一個因緣加進去, 就會使現象改變. 隨因緣而顯現的差別相本無好壞. 一旦心將不同的相列為好或壞, 我們就著相了. 例如大人穿難看的髒衣服就會不自在, 嬰兒還沒有分別好壞的想法, 就沒有這種煩惱. 

其實相是不需要轉化的. 一般人往往在相上打轉, 認為有不好的念頭時, 要轉化為善的念頭. 打坐時, 要將浮動的心拉回到方法(觀照呼吸或數字), 讓心專注而靜下來. 其實心是不需要拉的, 只要不去跟隨妄念, 讓它過去, 就不用把心拉回來. 

若能與心性平等、不動的的特質相應, 而知心性有這麼多的功能, 而能入此無限的空間去探索. 例如當看別人不順眼時, 去看為何會如此?是那個人讓我看不順眼, 還是自己的想法讓我看不順眼? 

   

『唯傳見性法, 出世破邪宗.』
唯有傳見性的法, 以破世上的邪宗(即不以「回到心性本身」的宗風). 教世人由心的本性下手, 直指人心, 明白性與相的關係, 由著相回到心性的本身, 去看性為我, 而不執相為我. 

『法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 愚人不可悉.』
法即見性的法. 見性的法無頓悟或漸悟之分, 只有因執迷而有悟的快慢之分. 只是此見性的法門, 是愚癡的人所不能知悉的. 

『說即雖萬般, 合理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 常須生慧日.』
悟無念法, 萬法盡通. 即萬法歸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歸至心性本身. 煩惱的媽媽是智慧, 煩惱本是智慧的一個小功能, 若能明白沒有一樣東西不是自己心中所產生的(諸法唯心造), 皆有轉煩惱心為菩提心的可能性, 在煩惱時仍能法喜充滿. 了解自己的資糧, 按自己的程度去用合適的方法修行, 不懂的想辦法趕快學習. 

『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 清淨至無餘.』
邪(有分別取捨)時, 煩惱就接踵而至. 正(沒有分別取捨)時, 就可除去心中的判斷及貪瞋等煩惱. 正跟邪都放下不用, 自性清淨即可達到無餘涅槃的境界.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淨心在妄中, 但正無三障.』
菩提心本為自性心, 動念頭(心中產生相)就是虛妄的. 由於虛幻的特質才能產生多種變化. 心性不斷的在操作, 從未有過障礙. 若無顛倒知見的錯誤, 心本無三種障礙(煩惱障、業障、報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 與道即相當.』
修道即修不生不滅的心. 世人可在任何時候修心, 心性即法身, 雖然看不見法身, 可以藉色身修法身, 練習在相的當中看到“性沒有離開相, 性不執著相”. 能時常體會到自己的每個起心動念皆因為著相、執以為我而常在犯錯, 就是修心. 

『色類自有道, 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 終身不見道.』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具有色身的眾生皆具有心(道), 本是互不妨礙修道的. 心性不會因擔心、起煩惱而變質. 心會波動是心下判斷時產生的妄想念頭, 將此妄念當成我(想蘊), 接下去想該怎麼做(行蘊), 又將不舒服的感覺當成我(受蘊). 若不將五蘊當成我, 不將心產生的影像當真, 就不會覺得有被打擾的我、有打擾我的別人, 以及我被打擾的這回事. 
離開修心法門去尋覓其他修行方法, 終身不能見到自性. 

『波波度一生, 到頭還自惱; 欲得見真道, 行正即是道.』
若沒有設下人生的目標方向, 沒有依照具體實現的方法去做, 就可能虛渡一生到臨終時還在懊惱. 若能明白心性是不生不滅的, 我們的心沒有要去那裡, 也沒有不要去那裡, 即使意外死亡也不會懊惱. 如果以了脫生死為目標, 活時具體的去禪修、親近善知識、共修、聽經聞法、修行戒定慧, 死後再繼續的往此方向去修行.

真道即真性(心性). 心性的本質是不會執著相的, 即使心去執著相為我, 心性從未抓住相為我. 心性因為無相, 才能生種種的妙用(產生種種相). 相離不開性, 有如握拳或張開手, 雖是不同的相, 卻都是手. 相一產生就馬上不見了, 有如第一念馬上為第二念所取代, 第二念又馬上為第三念所取代, 相是不斷生滅變化的. 唯有產生相的心性是不變的、沒有生滅的.

「行正即是道」的“正”即與心性完全相應. 想要見到真性, 所行要完全回到心性的本質. 

『自若無道心, 暗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修行若不能與心性相應, 就得不斷的摸索. 真正的修道人, 因為沒有分別心, 沒有能所 (沒有能感覺的心, 及所感受到的外境), 體證到三輪體空, 而不會看到世人的錯.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