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延法師 - 佛遺教經 

翁文玲, 高常觀及編輯組       02/07/2010

 

2010年的2月6、7、13、20日,常延法師應邀自臺灣排除萬難而來,以四天(每天五小時) 為LA信眾講解《佛遺教經》。許多人都聽過「學佛五講」的CD,慕名(原為林孟穎老師的常延法師)而來者甚多,在第一天就有八十餘人,甚至有法師久未聯繫的東吳大學同學夫婦與朋友遠自San Diego而來。 

在聖嚴師父圓寂周年之時,常延法師選擇聖嚴師父註解的《佛遺教經》來導讀,有其特別的意義。因為此經是配合佛陀時代生活的修行法則,在如今的時空背景下,則容易產生居士執著此經教義去非議僧眾,或僧眾拘泥表面文義而進退失據的修學障礙。因此法師告訴我們不要將經文當成名相來理解,不要拘泥於時空背景的文字敘述,要當成自己的行為準則,時時運用在生活中,遵守佛的教誨。 

修學此經所應掌握的經典精神與宗旨 - 以解脫為目的,以修善積功德為宗旨,透過戒、定、慧及聞、思、修、證達到解脫的目的。聖嚴師父為了回歸 釋迦牟尼佛說這部經典的初衷,而以現代人的角度來註解本經。 

《佛遺教經》名《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又名《佛臨涅槃略說教誡經》。是世尊涅槃前為弟子們最後說法的遺教三經之一,是佛遺教的根本聖典,也是四眾弟子認識佛法,實踐佛法的根本依據。此經精簡扼要而親切,不談理論而重實踐,為佛弟子解說了面臨世尊即將入滅最關切的問題 -“修學上依止的問題”及“情感上的憂疑困擾”。 

【佛弟子所應修學的根本法要】 :
常延法師依著自己修習佛法三十多年的經驗,歸納出橫縱七個字的修習佛法的座標。
                   戒
                   ↓
                   定
                   ↓
聞 → 思 → 修慧 → 現證般若
「縱向」標明的是佛法根本,「橫向」是修學的方法,正好與佛遺教經的教導不謀而合。 

   

(一) 依持淨戒 - 佛陀首先告誡弟子要以戒為師,「戒」才是弟子真正的依止。
˙戒律的功能 — 1. 使教團久住世間 - 因為戒律是僧眾共同生活的倫理與準則,依持淨戒可以使佛教僧團久住世間,也代表了正法的延續。2. 使個人清淨解脫 - 雖然遺教經中的戒律是佛陀根據兩千五百年前印度當時的社會環境而對出家比丘所做的規定,有些現在並不適用,大家仍該遵守出家人的精神–1)在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要簡樸不浪費。2)不互相吹捧炫耀 3)不結好有錢及權勢的人、不攀緣拉關係。4)不隱藏自己的缺點。5)不應該顯異能去惑眾。那些明示或暗示自己已開悟可幫助別人快速開悟者,都是妖言惑眾想被供養的人,若去相信這種人而信佛的人,對佛法既不了解,也沒有根本的信心。聖嚴師父以戒為師的以身作則,用最後的生命來現身說法,他要求弟子不撿舍利、不立碑,將他的骨灰埋放在法鼓山生命園區當中,讓他自然化為塵土成為大地的養分。這才是真正對佛法有信心的做法,也是我們所有弟子的典範。 

所持戒相 
1. 正命–正當的職業。「比丘」之原義為「乞食」, 上乞(求佛法養慧命),下食(乞求食物滋養色身)。佛陀時代比丘的正當的職業就是以乞食維生,出家人應避免涉及世俗的行業。乞食的精神是量入而取(不多取而不浪費食物),不只挑自己喜歡的食物吃。

2. 正業 - 正確的行為。即學法、弘法、護法。學佛以解脫煩惱為目的,以自利利他為宗旨。「正確的工作態度」就是投入全部心力做自己該做的事,工作先求精深,再求博大,而做到熟練精準。

修行佛法的人, 所該具有的正命、正業皆包括在「八正道」內。八正道即慧>戒>定,可謂為了戒除對名利的貪求,所做的一切防禦措施。

八正道首要建立「正見」— 1) 世間的正見–確認有三世因果,明白前一念、現在的念頭、下一念的前後因果關係。2) 出世間的正見–了解四聖諦(苦集滅道) 及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正確佛法道理。明白佛法的輪廻指的是苦因苦果的相續不斷。真正的苦,是自己不斷的隨著內心及外在的境界起習性反應。由於看不透,在受苦報的同時又造苦因,如此不斷的循環。有了這些正確知見,在內化後想要實行就是「正思惟」。有了正見要靠正思維來不斷提醒自己,這就是“修慧”。然後要“持戒”,即修行「正語」- 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正業」-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正命」- 對正見、正思惟念念不忘。持戒後要「正精進」- 不停的努力修行練習,時時依照正見而有正確的行為,終能夠達到「正定」- 對正見、正思惟念念不忘後能不動搖,會由身心上反映出來。

八正道雖然是初學者的老生常談,卻是修習戒定慧三學的根本之道,最容易被佛門弟子所忽略。其實持戒首先就是在防護自己不造身口意三業,去惡向善,可免墮三塗之苦,繼而修定,能滅欲界之苦,可以生起禪定的功德,進而由持戒而滅除苦因,升起智慧的功德,滅三界生死之苦。由此可知,佛戒是正確地順著走向解脫的根本,如果能堅持淨戒,則能擁有一切世出世間的善法,真正得到四聖諦的解脫之道,生一切善法,滅一切苦因,而證解脫之果,持戒的功德就在於此。 

持戒之功德
1. 世間善法 - 持戒能得以不墮三惡道,而不會失去人身,有成佛之可能性。 
2. 出世間善法 - 持戒能生諸禪定,得滅苦智慧,而得解脫樂。

˙持戒的方法
1. 當制五根 — 看管好五根(眼耳鼻舌身),不去追逐五欲(色身香味觸)之貪求或享受。
2. 當好制心 — 看管好自己的心,以心制根,誡貪而不追逐五欲,對治瞋恨,遠離憍慢。

禪修修止觀/禪定–唯有專注而放鬆,才能持久。 隨時隨地察覺自己內心的反應,以佛法來應對,依此處理世間的事,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勤修“戒定慧”,終能達到“所做已辦, 不受後有”的解脫境界。,持戒清淨,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因此也是奠定修定的基礎。 

如何制心 
1) 誡貪 — 因佛遺教經是對以受戒的比丘( 及比丘尼)所說的,所以此處的“貪”是指在其他戒律之外的“貪吃”及“貪睡”。
2) 誡多求供養 — 受人供養,是在取得自己所需外,還能幫助施主消除煩惱,如若多求反而會傷害了施主的善心。
3) 誡多睡眠 — 因不知無常何時會來, 要積極充分運用時間修行, 自求解脫。 
• 治瞋: 所謂“火燒功德林”。瞋心燒諸功德, 甚於猛火, 所以必須要對治。 
    i. 以安忍對治瞋恚
        1) 明辨得失(瞋心五失與安忍五得)而修安忍.
        2) 為成佛道而修安忍: 感謝傷害我們的人, 感謝障礙我們的事, 他們是示現來幫助我們的菩薩, 因為他們給我們機會修安忍.
    ii. 以智慧斷離瞋恚
        1) 以緣起觀當下接受它.
        2) 以中道空觀放下執著.
• 離憍慢
    i. 四種慢: 慢, 過慢, 卑劣慢, 增上慢
    ii. 憍慢之特色: 
        1) 對己, 自覺滿ห.
        2) 對人, 自覺了不起.
        3) 得少為足, 自以為是.
    iii. 憍慢與諂曲是一體之兩面. 對劣於己者憍慢, 對優於己者諂曲, 都是與道相違的. 

法師並且借除夕大掃除來勉勵我們要努力以持戒來打掃我們的內心, 使身心清淨 To be continued on 2/20
3. 少欲知足
4. 遠離憒鬧 

   

二月二十日
佛經雖然眾多,不過總結下來不外乎講四件事:一是人生是苦的真相,二是分析產生這些苦的真實原因,三是當完全離苦以後解脫自在的身心狀態,四是怎麼達到斷苦因、證解脫涅槃的方法,也就是四聖諦苦、集、滅、道。世尊住世的最後階段還是在懇切地告訴眾人,修習佛法的目標是解脫,也就是超越以自我為中心所產生的一切煩惱,而解脫的方法就是戒定慧,依持淨戒、勤修定慧、最後慧証解脫。這就是世尊所教誨的滅諦與道諦,也是我們信佛學佛的目的和方法。自佛住世講經說法四十五年開始到現在已經有兩千多年了,所發展出來的浩瀚經典和多元化的各家各派佛學理論,常常讓人驚嘆卻也容易讓人迷失於理論之中。學佛者修習佛學理論和打坐讓身心安定,到底有什麼意義?目的是什麼?這就必須透過不斷聽聞佛法的過程之中,逐漸釐清修行的次第。這也就是為什麼世尊在住世最後階段不再強調定的問題,也不再說明佛教的理論,而是花三分之二的篇幅講如何持戒清淨,將修行落實到腳下這一步,這才是修行根本之道。

在前面幾天的課程裡,法師講過了持戒清淨,持戒的功德,今天的課程就著重在持戒的方法、以及勤修定慧和慧証解脫之道。持戒的方法,首要的就是制五根、管好自己的心。佛弟子不應當貪著五欲,而心是五根的主宰,因此更要管好自己的心,不可放逸,制心一處,才有辦法持戒清淨。佛陀還特別提到不可貪吃和貪睡,因為吃和睡是維持生命的必須,如果能夠對基本的需求都有所節制,那麼對其他非必要的貪求就更夠能節制。至於瞋恚心其實也是源自於貪染自我以及「我」所有的一切,包含我的想法、我的觀念、我的堅持…等,就因為有「我」的貪著才會有瞋心,其關鍵就在於我執、我愛。因此佛弟子也要時時對治瞋恚、時時對治因自大而產生的驕慢。戒除貪瞋之後,就要少欲知足。少欲才能生善,連一些細微的貪欲,如:名聲、地位、別人對自己的肯定、供養、與恭敬,都要隨時警惕自己不要貪求。少欲以後,才能知足安樂。知足不代表沒有,或是沒有進取心,而是隨緣努力、精進不懈、隨遇而安,有也很好,沒有也很好,未來還沒有到,可以為未來準備,但不要擔心或煩惱未來,不是要為自己做準備,而是要為其他人做準備,如能這樣,則隨時是自在安樂的解脫者。這也是師父建立以持戒清淨為依歸的僧團的最終目的,他不是為自己而建法鼓山,而是為漢傳佛教的未來而做準備。師父建立法鼓大學也是因為近年來的天災人禍不斷,他深深覺得救急救災只是一時,如果能讓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在這個法鼓教育園區中培養出慈悲與智慧的特質,學習到對人類有用的專業技能,這樣才是長遠之計。師父在世已經為了佛法的延續做好規劃,也為了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做好準備,剩下就是我們弟子的事了。

接下來是遠離憒鬧,其真正的意思是培養不依賴任何人的習慣和存心,然後使身心安定下來向內觀察,靜思苦因,以便修斷苦因。產生苦的根本原因是無明,無明就是以自我為中心所產生的盲目和衝動,由這種衝動產生對內外境界的反應,並用愛也就是貪瞋的反應將無明表現出來。因此如果能夠讓身心真正寧靜,才能當下照見自己在貪愛瞋恚升起的前一刻的身心反應,並且能進一步觀察到是因為自己主觀的認識判斷才會因為境界現前,而生出合意的貪愛與不合意的瞋恚感受。所以遠離憒鬧是要讓自己獨立修行,不再依賴,讓身心安定,細膩觀察到貪瞋的習性反應所產生的身心變化,這樣才能思滅苦本,離開貪瞋的習性反應。這就是修行佛法的重點所在。

前面這四個持戒清淨的方法:控制五欲和心,對治貪瞋驕慢,少欲知足、遠離憒鬧,是修禪定並且有所成就的重要的準備工夫。準備功夫俱足以後,接著就要談勤修定慧。首先是策勉精進,對於一切善法要持續不斷的努力,戒定慧三學當中,修定是最需要精進練習,才能夠真正體會禪定。真正的精進修行就是四正勤,已生之惡令斷除,已生之善令增長,未生之善令得生,未生之惡令不生。不但要精進修行,還要常當攝念,也就是要念念不忘,隨時向善知識學習,在遇到境界時如果能夠在一霎那的反應與佛法相應,那就真的是正念不忘了,靠得就是平時的修行。正念的修行技巧就是四念住,以身受心法做為我們觀察的對象,用來練習觀察無常、無我、苦、空的真相,用四個所緣境,來練習對正知見的意念不忘。禪修的功能就是透過不斷練習,如實的觀察身體、感受、心、與意識觀念也就是法的變化,然後不再起不實的反應,而是讓感受與境界自去自來,這才是真正體會無常、無我、苦、空的真相。佛法的正定就是從正念而成就。

佛教修禪定的目的就是要開發智慧,並防止智慧流失。透過不斷禪修,就可以觀察到心念的剎那生滅,持續做正確的反應,知道無常、無我、苦、空的事實,這就是佛法所要修的正定。佛教持戒、修定的目的就是要開發無漏智慧。開發無漏智慧是修行一切聖道的目的,佛法的修行就是為了得到三慧:聞所成慧、思所成慧、和修所成慧。聞所成慧指得是已經正確知道佛法,可以宣說;思所成慧是正確了知這種智慧是解脫之道,所以願意在生活中實現佛法的一種信心和決心;修所成慧則是當境界現前,透過修習,能夠如實觀察而不做貪瞋癡的慣性反應。在遺教經裡佛明白表示修習佛法的目的就是在慧証解脫,弟子們要有正知見,接受善知識的觀念指導,透過不斷修習實踐,遠離戲論,才能證得解脫。法師將戲論分為三類: 第一類戲論是散心雜話、閒談聊天,初學者應該專心修行,避免浪費時間在這上面。第二類戲論是舞文弄墨、賣弄才學,修習佛法者應當要常法談,相互增長,而不是互相賣弄。第三類是根本的戲論,也就是與解脫道不相應的一切議論,皆為戲論。真正的戲論是無常以為是常,無我以為是我,不相信因果,如果認知以此為開始,就會有分別心,會產生種種疑惑,不知不覺就造惡業,最後就會產生苦。透過佛法,就能看清這根本是人生的大戲論。因此佛法裡的戒定慧和八正道就是認清無常、修習無我、斷絕苦因的唯一的解脫之道。

在處理佛弟子的情感問題上面,世尊以四個圓滿來安慰弟子,希望弟子要有信心,依教奉行。第一個是法義圓滿,世尊告訴弟子,世尊的教誨已經足夠,只在於聽者行與不行的問題,大家應當依教奉行、一心精進,做就對了。第二個是信解圓滿,佛所說四聖諦是一切佛法的總綱,世間果是苦諦,世間因是集諦,出世間果是滅諦,出世間因是道諦,若懂得這個道裡則信解圓滿。第三個是化度圓滿,因為初學者到三果聖者以下已具得度的因緣,證得阿羅漢果及證有餘涅槃者,皆已了知四聖諦真義,而初入法者,聞佛所說,已如黑暗中藉電光見道,即皆得度,所以是化度圓滿。第四個就是解脫圓滿,世尊以此開示無常的道理。因為世尊即將真正証入無餘涅槃,值得慶賀,弟子不當悲傷。世尊在世間的化度已盡,責任已了。但是如來的法身常在,弟子應當以法為師,只要佛法留駐世間,就等於如來常住世間。如來以法性為身,諸法自性即是空性,一切眾生皆有此法身,只要大家實証一分空性,就能斷一分無明。

最後常延法師勉勵大家要時時發兩種心:出離心和菩提心。以出離心來去除我執、斷絕三毒(貪瞋癡),以菩提心來助持佛法、廣度眾生。如果只有菩提心而無出離心,則容易與世俗法同流合汙而不自知;如果有初離心而無菩提心,則容易變成獨善其身的自了漢。正確的佛法是在出離心中有菩提心,在菩提心中有出離心,兩種心兼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最後法師用師父的遺囑來勉勵大家,「諸賢各自珍惜,我們有這番同學菩薩道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曾在無量諸佛座下同結善緣,並將仍在無量諸佛會中同修無上菩提,同在正法門中互為眷屬。」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