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華法師講「佛教放下的藝術」 

翁文玲       04/24/2010

 

     初春的4月24日, 洛杉磯的天氣好不容易一掃陰霾放了晴. 難得個豔陽天, 大家沒有去賞花踏青, 卻聚集到法鼓山的道場來聽常華法師講「佛教放下的藝術」. 坐無虛席, 連蒲團也用上了. 七十位聽眾幾乎要從禪堂裡滿了出來. 熱烈響應了法鼓山對心靈環保的大力推動, 也充分反應了主講者及講題的號召力. 

     首先, 法師問大家“願意不願意放下財產?” 答案是一致否定的. 然後法師再問大家“要不要放下煩惱痛苦?” 大家異口同聲的說要. 聲音明顯的較前一答要更為響亮些. 

     法師接著說我們的煩惱常由家庭事業財產而來, 我們卻捨不得放下, 只希望能留下快樂, 趕走煩惱痛苦. 殊不知煩惱與痛苦是一體的兩面, 要選擇性的取捨, 是不可能的. 猶如選擇結婚的對象, 只要其優點, 不要其缺點, 是辦不到的一樣. 一定要兩者兼收, 享受優點, 也包容缺點, 才有可能在一起生活. 有錢可使鬼推磨, 財富帶給我們很多方便與快樂, 但也帶給我們許多的煩惱. 只是我們在享受財富時就忘卻了它所帶來的痛苦, 不願意放棄它. 

     想要放下煩惱痛苦, 首先要對煩惱的根源有所認知. 佛教認為人生有八苦 :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恚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 如果依「苦產生的原因」分, 可分為苦苦、壞苦及行苦三類. 「苦苦」是因身心所感受到的痛所帶來的苦, 如: 病痛、肚子餓、冷/熱等. 「壞苦」是因事物變遷所引發的苦. 如: 變老、親人死亡、投資股票由盈轉虧、好的事物不能永遠存在等. 「行苦」是遍及一切, 不斷的在形成的苦. 如: 五蘊熾盛苦, 我們的五蘊跟著外境不停的流轉, 念頭不停的在產生, 我們的心不停的在以自己的身體及心念為主而起分別、作判斷、無法控制、造成永不止息的苦. 

     佛教是面對現實的. 主張在現實生活中該做什麼就做什麼, 而不被這些事所捆綁. 對於處理煩惱痛苦, 其應對之道有二: 一是觀念上的改變, 二是方法上的練習. 其實有很多痛苦是不存在的, 卻由於我們對煩惱痛苦的認知有偏差而覺得苦, 我們可以透過觀念的改變以及方法的練習來放下煩惱痛苦. 

   

     法師以達摩祖師的「二入四行」來講解“如何放下”. 所謂「二入」是理入與行入. “理入”是以義理直接可以達到開悟. 離文字, 離人相, 直指人心, 是禪宗核心的思想. 但理入是非常不容易的, 唯有大修行者才能做得到. 一般人仍須以方法進入, 也就是“行入”. “行入”所用的方法有四, 即所謂「四行」 : 報冤行, 隨緣行, 無所求行及稱法行. 

     1.「報冤行」是以因果的觀念來看待事情. 我們常因為不滿意, 無法控制身心的反應, 會起瞋心. 所以面對不滿時要忍苦. 忍苦不是壓抑自己, 是心甘情願的受, 等待因緣的轉變. 要時時感恩懺悔, 對於周遭所發生的一切事負責. 

     2.「隨緣行」是以因緣觀處世. 來是因緣, 去也是因緣. 因緣生則生, 因緣滅則滅. 因緣不是恆常的, 是可以改變的. 我們要本著無常觀, 努力改惡緣為善緣. 要忍辱, 尤其著重忍樂. 把所樂之事與眾生分享, 與眾生結善緣. 譬如投資, 投資在自己身上不見得妥當, 因為自己可能會生病. 以快樂的因緣再種善的因, 投資在眾生身上最安全. 法師並且建議我們對痛苦如買賣股票一般要設停損點, 以免面對逆境時一直沉淪到自己無法承受的地步, 以至於做出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 對於自己關係較深厚的人(如家人), 就如同股票的長期股, 停損點要設得低一些, 也就是對他們容忍的程度要多一點. 這樣才不會夫妻一不如意就鬧離婚. 

     3.「無所求行」用的是中觀的觀念. 面對事情, 不迎不拒. 不追求快樂, 也不逃避痛苦. 要能忍不苦不樂. 如聖嚴師父所教導的“做事要認真, 不要當真”. 該做的事要努力去做, 但不期待, 保持心境的平穩. 

     4.「稱法行」是四行中的最高修行, 是放下最後的我, 三輪體空, 如理如法如對方所需的去做. 稱法行依然要忍辱. 但此時的忍已達無生法忍的境界, 也就是可以不費力的安住於世間一切現象. 唯有證得法性的人才可以做到. 

     以上的「四行」須配合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的六度波羅蜜而行. 

     短短的兩個半鐘頭很快就過去了. 法師精彩扼要的講解及風趣幽默的舉例, 使大家對煩惱痛苦的根源及放下的觀念方法, 有了正確的認識. 週六「佛教放下的藝術」的觀念篇就在此告一段落. 接下來法師也很費心的規劃了實務篇–週日的「心五四生活禪」讓大家練習, 透過方法的練習才知如何運用在生活上.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