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我的情緒小夥伴 – 自我覺察與安頓

 

文: 張演慧      圖:文宣組

 

有別於安靜的禪修或高聲唱誦的法會,4/13日洛杉磯道場舉辦了ㄧ場的「自我照顧與關懷他人」系列課程的第ㄧ堂:認識我的情緒小夥伴。由道場監院常統法師及台灣諮商心理師與藝術心理工作者李曉芬老師,透過實體及視訊共同帶領近 30 位的學員探索每個人心裡常見卻不一定受歡迎的各種情緒,並融合禪修概念和「四它」學習覺察與安頓這群小夥伴。讓「情緒小夥伴」經過相續循環的面對和陪伴過程中慢慢鬆動,進而與之共處。

 

自我覺察VS.安頓

 

情緒人人皆有,如何「覺察」和「安頓」情緒,對助人和自己都很重要。不僅要看懂自己的情緒,也要看懂別人的生命故事。尤其在輔導或勸慰他人的過程是生命與生命的交會,是能量、磁場的共振,助人者提供安定的陪伴、全然的接受,是會讓情緒中的對方慢慢冷靜下來。

曉芬老師鼓勵學員們走近一點去感覺自己的情緒,也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時時保持覺察,「情緒」不希望是不被歡迎的,同時老師也讓大家用黏土做出最近常常來找自己的情緒小夥伴。 在這玩黏土的過程中每個人心中的情緒小夥伴經過認識、對話、擁抱、理解和接納後,慢慢回歸穩定。在這安頓過程中找到自己和情緒之間舒服自在共處的方式,成為彼此重要的禮物。

 

四它VS.情緒

 

常統法師則分享一般人會把自己和情緒做負面連結,所以遇到情緒升起時就會先排斥或壓抑,想要掌握它不讓它失控。但是情緒真的有好的或不好的嗎?法師舉「生氣」為例,一般人不是感覺生氣,而是腦袋想著讓你生氣的事。腦中有很多想法聯想不斷的繼續刺激著生氣,這並沒有落實四它的真正「面對」。當陷在情緒的漩渦裡,法師提醒大家先回到感覺身體的覺受,譬如呼吸不順、心跳加快、 肌肉緊縮等等。面對情緒升起時,試著接納並允許情緒的到來,它想被你理解。知道並感覺到我在生氣,這一階段很重要。當情緒被你注意到時,你可以試著體驗這時「想法」和「感覺」是分開的,當想法不再繼續刺激生氣,情緒也會慢慢鬆開,沉澱下來。

法師進一步說明如何運用更細微的禪修觀念與方法,去感受這個事件更深層的情緒是什麼?進一層的去看造成生氣情緒背後的主要原因和理由。其實往往都是當自己的期待、信念和觀點投射到事件或對象,結果外界或對象不如自己的期待或是所期待的東西沒有被你滿足,情緒就起來,接下來的行為往往就是指責、或不理它等等。

在面對自己情緒的過程中,願意誠實面對它、承認它、允許它,並試著瞭解情緒背後的訊息後,會發現其實自己就是自己的老師。自己會知道如何去處理它,如何陪伴和引導自己的情緒,並有空間去思惟如何能更有智慧的修正。也就是所謂的「法住法位」- 讓情緒、想法、觀點,各自回到各自該有的位子。

當情緒來敲門的時候,要練習將「受」跟「想」分開,將「感受」和「解讀」分開,常常錯誤的解讀只會讓自己更受傷。如實感覺自己的感受,如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你的心是向內去照顧自己的。此時的情緒就不再是投射在外或ㄧ味的指責對方。比如他對我好冷淡(解讀)VS. 我想要被關心 (內心感受)。在感受和過度解讀的想法兩者被清楚地釐清後,回到好好照顧你的感受,此時情緒就會被鬆開、被安置下來了。

第二步則是往下看到情緒背後的原因。覺察下手處是要感覺到情緒,為它命名並允許它、接納它。試著找出自己受用的方法去陪伴和照顧自己的情緒,譬如書寫、畫畫、運動或音樂等等。情緒的本質是中性的,是我們的解讀讓它呈現正向或負面。理解造成情緒升起背後更深層的原因和理由,下一次再遇到類似的境界時,受情緒影響的程度也會慢慢減輕。有如四它的過程: 面對-接受-處理-放下。要如何能夠即時或是短時間覺察到自己的情緒?又如何讓情緒不要經常來心中做客?法師最後提醒大家,禪坐是培養覺察力的很好方法,然後用佛法的觀念來安頓情緒背後的需求和原因是最究竟的。

下ㄧ堂是6/22 & 6/23 的實體上課,內容將更進階到「如何走進自己的失落與悲傷,進而走「近」他人的失落與悲傷,」法師也將用禪修的十牛圖的過程,陪著大家找回自己,歡迎報名參加ㄧ起來學習心的轉化的歷程。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