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醒法師 - 昏沉、妄念, 四念處、默照禪 

林果開       11/05/2009, 11/06/2009

 

果醒法師 (紐約東初禪寺及象岡禪修中心的住持)
2009-11-5 禪修開示「如何對治昏沉與散漫」 

˙人們由於心的操作模式掉入欲望之中, 過著欲界的生活. 散亂是欲界眾生的特質. 散亂是現象, 辨知散亂的是心, 也是自己的選擇. 選擇了散亂的心, 而有散亂的現象. 

˙「貪」即追求自己想要的, 欲界的貪就是追求由眼耳鼻舌身, 而引起的色聲香味觸的五種欲望. 「瞋」即排斥我不想要的, 如臉癢去抓癢, 即瞋癢、貪不癢.

˙人的大隨煩惱是昏沉與散亂. 「昏」即不清楚, 「沉」即心、氣下沉. 昏沉時必無智慧, 散亂時心必與外境對立, 有如看免費的妄念電影. 打坐時心散亂久了會昏沉, 昏沉時又再散亂, 兩著互相交替.

˙「對治昏沉」–打坐時可睜大眼晴, 或變換威儀如禮佛、經行、洗臉, 也可將注意力自鼻端移高至眉心. 果醒法師曾在參話頭時, 一昏沉就念“我是誰?”以對治.

˙「對治散亂」–打坐時將心拉回到方法(如數息法), 生活中去專注當下(如吃飯時好好吃飯, 不看電視、不講電話). 心不去分別外緣, 不去攀緣外境, 就不會散亂.

˙止、觀皆可對治昏沉與散漫. 觀要有止的基礎, 心才不會隨妄念亂跑, 才能開發智慧. 心不穩定時去觀, 只會產生止的功能, 但不會生慧. 「大乘的觀」是清清楚楚, 知其來來去去, 但不鎖定某一對象. 南傳的觀, 則會設定觀什麼特質或對象, 如觀無常性, 或不淨觀、慈悲觀. 南傳修觀要先入禪定, 大乘則無此程序.

˙觀五蘊皆空 - 心止到某一程度時, 去觀察五蘊生滅的現象, 有什麼共同法則? 能觀察到許多現象是按照無常的模式在進行, 是自己不能捉摸掌控的, 是依靠因緣在生滅的, 而體驗到無常、苦空、無我的法則.

˙人在定中, 既不追求也不排斥, 而沒有貪瞋, 不受五欲的影響. 入定時不昏沉、不散亂, 與外境合而為一, 心不安住在某一特定的小對象上, 是整體的知道, 與外境不對立、不討厭, 被罵也不會有反應. 

˙斷煩惱而生智慧,「慧」的功能是三輪體空, 沒有分別心. 被罵時不會看到有人罵我、不會看到有被罵的我、沒有被罵的這回事. 真正的修行就是改掉好壞的分別心. 以三輪體空來訓練, 必與慧相應. 

   

2009-11-6 「如何不生病–病得很健康, 還是真的不生病」 

˙生病不舒服, 是基於過去不舒服的經驗, 以及與健康時情況比較的結果.

˙身心互相影響而生病, 生重病者多半心也有病. 我們往往花太多時去照顧身體的病, 而沒想到去照顧心的病. 

『如何在身體有病時, 而心不生病, 仍病得很健康?』要去除妄想, 扭轉心態.

˙心生病來自妄想, 打從認為“我生病”開始. 心中若沒有“我生病”與“不生病”的觀念, 生病就只是個概念, 就不會期待不生病. 

˙“痛”與“痛苦”是不一樣的, 痛並不苦, 是心認為苦而苦. 若能看穿過去痛苦的經驗, 己成腦海中的一串符號、影像, 不將過去的記憶與目前的現象撮合來認知. 以全新的角度來看目前的情況, 並甘願去接受生病的現象, 明白病也是個假合, 是因緣的結果, 病的身體是虛空中呈現的一個現象. 四大假合的身體不是我, 哪裡來的病?

˙選擇病痛而“不苦”的心態. 既是業報身, 有的病可能是業報的結果, 如今生病就是在消業障, 心不去對立、排斥、抵抗, 而甘願的、歡喜的承受. 在享受(enjoy)時, 對病痛的體會就不一樣, 放鬆的觀痛的變化, 而減少了痛的感覺.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