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療癒–佛教的生死觀
文: YYC 圖:文宣組
在緬懷故親、祭拜祖先的清明節的週末,至法鼓山洛杉磯道場聆聽常哲法師解說佛教的生死觀。從佛教的立場帶領我們更深一層的認識生命的意義、價值及目標。常哲法師以泰戈爾說的『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帶出了生與死的關聯意涵。對佛教徒而言,生是為了「受報」和「還願」而存在,亦是因緣果的事實而存在;而生命的價值體現,則是自己此生的責任,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實踐自利利他的最大化,亦是在行菩薩道;以圓融、超越的態度,建立一個生命的目標來做為自己永恆的歸宿。讓生命活的豐富,活出價值,活出平凡中的不平凡。
生與死是一體兩面且息息相關,這期生命是長河裡的某個段落,生命的三類生滅現象分別為: 「剎那生滅」、「一期生滅」、「三世生滅」。而生與死的昇華現象亦可分為三個類別:凡夫眾生的分段生死、聖者的變異生死、大涅槃的不生不死。更進一步將死亡分為三種層次或態度: 「隨業生死」、「自主生死」、「超越生死」。法師指出學佛最終目地,就是要學會體悟到無常無我,及超越生死,如《金剛經》所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住在任何的好壞現象、不執著於任何現象上。《心經》裡的「照見五蘊皆空」,一切現象皆因緣所生,因緣自性本空,無需執著。雖然我們還無法達到出離生死,但如願意認真體會,則會發現每一天的生命都是ㄧ直在「成、住、壞、空」中不斷輪迴,了解生命的實相,活的快樂,死得乾脆。以感恩、歡喜心面對生死,或是能再精進一層到” 大悟大徹、超越生死”。
在這追憶緬懷已故親人的清明時節裡,持著對逝去多年的父母的無限追思,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之餘,更感謝父親在晚年時經常耳提面命的提醒與要求我要持念「心經」與「金剛經」,要多接觸佛法、學習佛法,同時老菩薩們更是以佛教徒的身分親身教導我們要以莊嚴念佛的心寧靜完成他們在此人生的結業式。也因此,今天的課程更讓我深入理解與體會佛教的生死觀、體悟無常,並期勉自己繼續努力修學佛法、用佛法來體驗人生、認真當下、活出屬於自己的燦爛。